close

  7月25日上午,“同心會客室”第二季《我拿什麼奉獻給你》在紅網演播廳正式開門迎客,此次活動主張“不需要無限制的給予,也不是無節制的索取,更不會陷入給予與回報的死循環,這是愛與隨身碟希望的傳遞。”從而喚起人們心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理念“孝親”和“愛家”的共同情感,對“奉獻”和“大愛”的強烈共鳴。(7月25日紅網)
  教育一旦和貧困糾結在一起,就成了無解的死循環:因為貧困,孩子們無法受到教育;又因為沒有受到教育,缺乏上升的賣房子通道,而只能繼續父輩的貧困。因此,教育扶貧,才會成為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
  這就像是我們常說的“知識改變命運”,貧困地區的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憑藉教育,或習得一技之長,或外出求學,來選擇自己的出路。但這也有一個前提,即教育是可以倚靠的。可現實是,如今大多數貧困地區的教育,並不足以usb支撐起一個孩子改變命運的重擔。
  不需冰冷的數據,只消看看每日的新聞,我們就能窺見當前貧困區教育的現狀:背著課桌、撐著竹筏、甚至需要凌晨起床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有之;靠著竹北售屋牆角睡覺、午飯是自來水泡米飯的有之;低年級和高年級混班、沒有課本、甚至整個學校只有一個老師的有之……這些足以震撼你我的情節,就這樣真實又殘酷的存在於生活中。
  而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假如他們窮的連故事也沒有》里曾說,更多的貧窮,是枯燥乏味的,沒有故事,也沒有深度,更沒有詩意。能夠讓城裡人動心的人,還不是最窮的人,因為他們還有故事可記憶體以出賣。在媒體沒有挖掘到的更貧困的地區,那些連故事都沒有的孩子,或許連得到一個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奢望。
  要想通過教育來改變貧困地區的現狀,最先要做的,是為貧困地區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讓當地的教育水平不至於落後城市太遠。換句話說,就是讓貧困地區的教育“脫貧”,讓教育能拖得起孩子的夢想。教育如何脫貧?說到底,無非兩個途徑:一是靠政策層面上的教育均衡;二是靠地方發揮主觀能動性。
  政策層面上來說,國家對教育的傾斜可謂從未止步。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扶貧工作時,對新階段精準扶貧就曾提出了三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抓好教育,不能讓貧困山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至於地方的主觀能動性,湖南無疑做的相當充分。2013年,經湖南省委常委會討論決策,省財政對武陵山片區農村教育和衛生人才給予2億多元專款支持;更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計劃通盤考慮,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權益,加強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全程管理,增進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聯繫。
  而湖南統一戰線對貧困區教育的幫扶實在值得單獨一提。這其中,有開展形式多樣的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的,有在貧困地區興建光彩學校的,有在職業院校捐建‘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班級的,還有直接幫助學生的,有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到走向社會這樣一個全程資助的……
  或許鮮活的事例更能說明這些行動所產生的巨大能量,陸怡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孩子,在“民建宏遠班”的幫助下,她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從一個山區的孩子,變成了敢於追夢的大學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同心會客室的直播中,屏幕上的一張張笑臉,都是“同心工程”播撒下的希望。
  這就是同心的力量,當越來越多的孩子依靠“同心”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教育何愁不“脫貧”?豐盈的教育資源下,教育扶貧又何愁不發展?
  每一個孩子都有存在的價值,同心工程每幫助一個孩子獲得受教育的權利,就是幫他們點亮了心裡的一束光,當這些光束匯聚,照亮的,必然是一個民族的未來。
  文/劉艷秋  (原標題:用同心的力量讓教育“脫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41lecs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